
我国首次在空间站开展的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迎来新进展。11月1日清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两个装有实验小鼠的单元转运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标志着4只C57BL/6品系小鼠正式开启太空生活。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监测,目前实验单元内温度、湿度及氧气浓度等关键指标稳定,小鼠进食饮水行为正常,后续将随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地球。
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此次入选的4只小鼠属于遗传背景高度一致的近交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该品系小鼠毛色呈深灰至近黑色,因其个体差异小、数据重复性高的特点,被选为空间实验对象。为筛选出最适合太空环境的个体,科研团队对300只同品系小鼠进行了五项严格测试:悬尾实验评估肌肉耐力,转棒测试考察平衡能力,"Y迷宫"实验检测空间记忆,赛道竞速测量运动速度,二维旋转装置验证前庭功能。经过多轮筛选,100只表现优异的小鼠进入适应性训练阶段,最终在发射当日清晨确定4只"太空航天员"与4只地面对照个体。
保障太空饲养环境的关键设备——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航天员完成实验单元在轨安装后发现,装置内漂浮着少量食物残渣和排泄物。李天达解释称,通电后产生的定向风场可将毛发、粪便等收集至笼底,确保舱内清洁。装置内部模拟地面昼夜节律,每日7时亮灯、19时熄灯,饮水系统采用挤压式设计,航天员需在实验启动后补充水源。通过视频监控可见,小鼠能自主找到特制硬质鼠粮,这种既能磨牙又减少碎屑的配方粮受到欢迎。
在轨观察显示,小鼠已初步适应微重力环境。这些太空"住客"展现出活泼状态,时而攀爬笼壁,时而钻入躲避窝休息。科研人员特别注意到,作为穴居动物的小鼠在太空表现出独特行为:有的会抓着笼壁进入睡眠,松手后便漂浮空中。李天达表示,目前实验鼠的活动模式、饮食行为与地面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显示其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待返回地面后,团队将系统分析小鼠多组织器官的应激反应,为人类长期太空生存提供关键数据。
此前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实验柜已成功饲养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和果蝇等实验动物。此次哺乳动物实验的开展,标志着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向更复杂生物体系迈进。科研人员将持续监测微重力与空间辐射对生物体的综合影响,为未来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科学依据。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